清华学子波鸿行系列报道(二)——武汉•第二日
作者:波鸿集团来源:波鸿集团发布时间:2017-07-19浏览次数:5801次
骄阳依旧,恰似莘莘学子对探索真理的执着追求。7月18日上午9点,在威斯卡特武汉工厂机加生产部主管石庆波的带领下,清华大学暑期实践组走进机加二车间,现场观摩车间一线工人现场操作。
伴随着机器隆隆声,石庆波主管通过扬声器向同学们逐一讲解GM1.5产品机加的所有工序,从产品、终端客户,到刀具、检具、螺纹、气检、压装、气密检测、装配、焊接以及清洗包装。同学们仔细聆听、顿足观察,完全融入了现场生产氛围;同学们兴致高涨,情绪激动,对车间流水线作业不时发出感慨。部分同学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向石主管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直到对石主管的答复完全理解后才走向下一参观点。
车间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来到工厂多媒体会议室参加了现场学习交流会。在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侯雪娇的主持下,同学们与威斯卡特武汉工厂生产部门的经理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同学们踊跃分享了此次现场观摩析感想,也谈到了工厂的现场改善、智能化改造等热门话题,工厂的经理们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现场热闹非凡。
王占朝,这位清华大学机械系博士三年级的高材生,在车间观摩时,细致地发现到打二维码和标号是机加工序的倒数第二道工序,当场提出能否提前进行此项工序。对此,石庆波主管一边比划、一边解释,机加工序中达标的加工面是按照客户指定要求进行设备调试后确定的,同时检具对位置度要求比较高,若提前打标,将影响检具的测量结果,二维码是每个零件的身份证具有唯一识别性,打标工序是根据客户要求执行的辅助工序。看到王占朝同学仍然心存疑惑,陪同参观的工厂机加设备保全部王学松经理以作了补充说明,打标是检测是否完成气检工序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可以实现这样的工序流程,在每个设备上都有扫码器,实现产品管理信息化;今年10月份,工厂将全面实施自动化改造项目,目前将打标工序放在最后主要是保证工序的完整性、连续性。王占朝同学一边仔细聆听、一边不时点头,仿佛若有所思,最后才舒展眉头。
同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博士三年级的郭智同学,在现场观摩过程中更多是关注到工厂机加、铸造车间人工的大量介入。在交流会上,他大胆地提出将某些环节进行自动化改造试点的想法;他娓娓道出了自己的设想——实现自动化改造后,在机加车间,可提高机械准确率;在产品检测线,可精准发现产品缺陷;还可收集设备信息,建立云平台并自动分析,全时监控设备和产品的运行。看到郭智同学对智能制造的兴趣如此之高,王学松经理专门介绍了波鸿集团在全球14家工厂全面实施自动化改造项目的情况;并表示武汉工厂的8条线体正在实施改造,在年底前完工投入运行,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将集信息化、自动化于一体,真正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目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智能化推行缓慢主要是因为产品尺寸要求极其严格,刀具更换太频繁。机加技术部的工程师张周洲表示,汽车零部件主流材质是不锈钢和铝合金,威斯卡特是全球率先在不锈钢领域实施智能化改造的首家企业,公司已与工艺系统完善的日本马扎克公司开展合作并实现半自动化。
在交流会上,蔡胜易、项顶顶、沈金鑫等同学还就设备维护保养、铸造气孔形成原因、产品裂纹与预防、现场数据采集、电炉铁水运输等问题与威斯卡特的技术经理们进行了热烈讨论。
文/威斯卡特 武杰
图/威斯卡特 熊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