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汽竞购菲斯科 新能源汽车战略为何“转向”?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3-07-18浏览次数:4338次

  • 分享到:
打印 A+ A A-

自菲斯科陷入财务危机以来,已经得到了多家中国企业的“垂涎”。在此之中,万向——这家国内的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表现积极,其希望借助收购菲斯科,能够一举进军整车制造业。

在万向的收购过程中,已经有多家企业先后退出竞争,但有一家国企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北汽。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北汽参与竞购,或许是来自政府的“授意”,以阻击万向的收购。

菲斯科引中国企业竞购

在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扶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菲斯科迅速跑到了世界电动车领域的前沿。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是其首款车型Karma的第一位用户,比尔·盖茨也是它的买家。菲斯科还曾获得了政府贷款,收购了通用的一家工厂。

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大跃进式的扩张下,催熟的Karma多次暴露出产品问题——2011年底上市后,至今已进行过多次召回,召回数量达2000多辆。

随着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不再搞“大跃进”,曾经对菲斯科大力扶持的美国能源部开始限制其信用额度。加上其电池供货商A123破产,菲斯科陷入了停产的境地。菲斯科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更致使其在今年4月裁员75%,并计划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这在一时间高兴坏了国内的企业大佬们,吉利、东风、万向、北汽等,都兴致勃勃地向菲斯科抛去了橄榄枝,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其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

据报道,东风集团曾出价3.5亿美元购买计划菲斯科85%的股份,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收购计划,原因之一是美国能源部表示“不能让美国财政支持的企业卖与中国企业”。

万向表现积极意在造车

随着众多企业的退出,万向一直对菲斯科表现出十足的兴趣。这源于其对于整车生产资质的渴望。今年1月,万向美国总裁倪频就曾公开表示,“有兴趣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向菲斯科提供援助。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如此袒露他的“造车梦”。在梦想的指引下,万向近来一直活跃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今年初,万向成功收购了美国电池生产企业A123公司,而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正来自于该公司。万向进军整车制造业的计划自此展开。

资料显示,万向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之一,旗下新能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国新能源零部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2000年,万向就确立了发展纯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规划,即“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思路。成功收购美国A123公司后,万向集团的产业链布局逐渐清晰。通过对菲斯科的收购,万向将能够把菲斯科的车身、底盘等直接与A123的电池实现较好的衔接。

最新的消息是,万向有意借助旗下上市公司万向钱潮整合集团电动车资源,以达到布局电动车整车生产的目的。

北汽或充当“拦路虎”

在表现积极的万向背后,北汽集团也一直“虎视眈眈”。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欣日前更公开表示:“2015年左右,北汽要做能够和Model S竞争的电动车。”

要制造Model S这样的豪华电动跑车?这显然与北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有些背离。北汽新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要生产老百姓负担得起的纯电动汽车。

该负责人透露,北汽正在研发一款迷你型的四座低速纯电动汽车,“即使没有国家的补贴,大家也能买得起。”

北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为何“转向”了呢?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告诉记者,北汽集团很可能是获得了政府的“授意”,阻击万向对于菲斯科的收购。

据报道,今年5月,北汽集团董事长就曾与菲斯科进行接触。而上周,北汽更是派出了考察团赴菲斯科位于美国加州的总部进行考察。据称考察团中还有政府人士的参与。

对此,贾新光认为,北汽很可能再次上演上汽当年的戏码,充当阻击者的角色。贾新光说:“通用当年收购大宇,不过花了4亿美元,是物超所值的案例。而为了阻止蓝星收购双龙,政府派上汽出马,不惜花掉12亿美元,最终还是失败收场。”

而此次,“有关部门不希望万向造车,所以派北汽出手”,贾新光说,“但中国企业间进行抢购,并不是好事,可能会演变为收购菲斯科的价格被哄抬。不仅如此,菲斯科这类豪华电动汽车也并不适合中国现状。”

据外媒报道,目前菲斯科的剩余资金已所剩无几。这意味着,菲斯科的收购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万向的造车梦会否在北汽这头“拦路虎”面前终结,我们拭目以待。

风险提示

一位跨国并购专家表示,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平衡,并购对象的主营业务也要与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互补,跟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是一致的。这也是多家中国车企最终都退出了菲斯科竞购案的原因。

“如果一切都按市场规律办事,则不会出现哄抬物价的情况,但如果有了其他背景的参与,那就说不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