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尔福:未来会有更多全球营运中心设在中国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1-03-18浏览次数:2605次

  • 分享到:
打印 A+ A A-

   德尔福:未来会有更多全球营运中心设在中国
访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

     核心提示:
     2010年3月1日,盖世汽车网对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进行了专访,蒋健就中国汽车行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取得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德尔福的业务发展情况、本土化管理人才培养和研发中心等方面,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本部分访谈重点是德尔福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与创新。

     记者:第三个变化是客户集中度、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脱胎换骨这个词用得好,很给力。

     蒋健:1996年我加入德尔福,当时公司还处于布点阶段,一年三到五家合资企业签约,建合资建厂。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厂,产品相对高端,出口比重比较大,如上海外高桥的德尔福动力推进有限公司,出口给欧宝小车的鼓式制动器,现在这部分业务已出售给京西重工。其实这些业务在中国的情况挺好的,但是全球已经整体剥离,单独留下中国一块不行,哪怕盈利也只能卖掉,因为研发走了,技术支持没了,只有当代产品,没有下代产品,无法孤立存在。

     2002年、2003年德尔福开始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在中国建研发中心,制造业兴起之后,基础工程能力也有了。当时我们的判断是,光有制造不行,要有研发。我们是中国第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做这么大规模的全球级研发中心,现在实现了当时达到1千人左右规模的预期。

     记者:怎么理解全球级别?

     蒋健:不单单做中国项目,而且在某些领域建立起中心,比如一项技术的研发中心,会有两三个点为全球项目服务。中国的研发中心还是以中国项目为主,也辐射亚太区项目,比如日韩和印度的项目都在这里做。全球项目刚起步,目前和欧洲有一些合作,也在慢慢发展。实验设备和全球其他研发中心一样,确保出来的数据是一致的。

     2006年,德尔福各个事业部的亚太区总裁,从日本、新加坡调到上海上班,研发中心开始真正意义上辐射亚太。中国已经成为德尔福全球连接器运营总部。五个事业部的亚太区总裁都在上海,派克的总裁在安亭,那边有线束方面的研发中心,研发能力也很强。

     最近的变化是,研发开始涉及前瞻性领域。研发的进程:上世纪90年代研发生产工程技术;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期,技术设计好了,如何运用到中国来,即应用的本土化和整改; 接下来,进入本世纪,前中期开始研发设计新产品;现在是前瞻性研究,等到五年十年以后再做已经来不及了,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像主动安全的技术,目前来看都是五年后的事情,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

     记者:未来还会有新的趋势吗?

     蒋健:下一步是使亚太区业务比重更高。至少有一些产品线的全球营运中心,或主要业务的经营人员,以中国或亚洲为基地来进行运营。中国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接受性很强,尤其是车内娱乐系统,节奏要求也更快。未来德尔福好几个部门的全球营运中心在这里,完全有可能。

     记者: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跨国公司最早只是生产放在中国,后来慢慢将基础技术放在中国,更多的开发也来到中国,采购本土化,销售肯定一开始就本土化,越来越把本土化和全球化运营进行结合,接下来再朝着全球化发展?

     蒋健:我们一直在进行两条线,一是产品本土化,满足本土的要求;二是管理团队的本土化,本土培养的人,现在负责亚太区,但是将来你可能要负责全球的业务。最早把中国业务做起来就行,现在这里是亚太总部,不仅要管中国,还要管其他国家的业务。刚开始可能从欧洲、美国派几个人过来,但是不可能长久,成本也不允许,总有人要顶上去。懂中国是个优势,但还要懂其他国家,否则只是中国层面的管理者。

     记者:最初的本土化是先占领中国市场,慢慢发展成全球研发中心,是不是因为通过全球对比在中国最有优势?无论是研发,还是规模。

     蒋健:一开始的策略就是跟着客户走,变化周期小的产品,地域远了不便沟通。将来趋势也很明显,中国是汽车制造大国,无论是制造方面的发展,还是支持客户,我们都和客户共同发展。

     记者:近三年德尔福在中国的业务一直在增长吗?

     蒋健:最初是做出口,产品超前,成本高。比如派克安亭的产品,大批量出口美国通用,这就必须达到质量标准和体制完善,包括财务、物流各方面都要接轨。最初要求就很高,50%以上业务是出口,基础很好。后来本土配套体系的量上去了,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起飞以后,在中国成长扎实,每年都有两位数字以上的增长。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对业务有些影响,但是出口比例不大,亚太区没受到什么影响,在中国市场持续增长。去年在中国的增长率超过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8%。

     记者:和竞争对手相比,德尔福在中国有没有新的研发和投资策略?

     蒋健:德尔福研发能力很强,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更快速应对市场需要。在中国的稳步成长,不是通过并购,而是内生性的。比如派克,原来在墨玉路一个厂,发展成长,地方不够了,旁边再建一个厂。这种自然成长,我们会继续,出于产能的需要。第二是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喷油嘴,不停有新产品加进去,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产品线。也会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外面看着还是这个厂,但是内容完全不一样了。像在安亭的连接器厂是全球最大的厂。全世界的模具,自己开模,自己做。这种模具生产线的精密加工,投资非常大。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蒋健: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德尔福是个老兵,有30年的知识积累。美国政府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能源部拿出基金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我们拿到最高资助,8900万美元,这种资助是你先花两块钱,然后去报销一块钱,这也证明我们在行业里的实力。

     现在德尔福的两个事业部参与新能源技术研发,一个是派克电气,研发线束、接插件、高压的接插口和充电的接口。更多涉及的是电子与安全事业部,像电池包管理,福特Fusion的电池包管理就是我们做的。还有电变器。从微混、中混、弱混到电动车,我们都有相应方案,是行业中为数不多具有量产经验的零部件企业。

     记者:德尔福在这个领域有哪些竞争对手?

蒋健:竞争对手的话,日本丰田普锐斯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他的不多。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前景?

     蒋健:前景很好,电动车突破应该在中国。有一种观点我比较认同,中国很多用户是第一代开车的人,没有强烈的对比,对于技术不成熟的车,用户体验就没有那么差。从电瓶车换到电动车还是有可能的。新技术有可能先在中国做起来。专家说有突破的是小型纯电动车,我也觉得蛮有道理的。

     新能源汽车确实也有很多困难:成本高,没有革命性技术产生。传统内燃机在未来20年依然是主流,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各个方面也能为环保做贡献。去年美国的Pace Award(汽车业内的奥斯卡),我们的获奖产品是收音机,将传统金属配件变成塑料配件,很多装配不需要螺丝去敲,质量非常轻。除了电动车,其它很多领域,特别是传统内燃机也有很多潜力,其他产品,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可以变得环保。(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Cindy Huang)

返回顶部